top of page
物件_隧道字.PNG

這不是一則報導,也不是一篇論文,這是屬於我們的生命故事,同時可能是很多人的心聲和情感投射之處。故事看完不一定找得到你所追求的答案,但這一次的發聲,我們相信自己和這個社會,不會一無所獲。

如果說回到部落生活是Ljavaus、Pitiro、Lanna未來期望的方向,相信也有很多人一樣,現在離開了家鄉,在外打拼而不是打混,請不要輕易放棄,雖然會走走停停,但我們不會隨意離開這趟旅程,現在要繼續往前了,你要一起嗎?(齁唷你自己決定啦)

什麼是都市原住民?

什麼是都市原住民?

也有人稱之為「都原」、「都胞」

人物故事-Ljavaus
物件_三原色.PNG
of14a202dd878cd1788138be677800670_695904

Ljavaus Rusudjaman

​如果我媽媽有打那通電話,

現在的我就不會是這樣的高潔了

DSC00441 (1).jpg

Pitiro
Akiyok

回部落會被比較,

這件事讓我壓力很大

孟真半身全身_210625_edited.jpg

Lanna
Kawtay

如果沒改姓氏,

我可能永遠不知道我媽媽是原住民

物件_三原色.PNG

Ljavaus Rusudjaman

​如果我媽媽有打那通電話,

現在的我就不會是這樣的高潔了

—  Name, Title

標籤.gif

都市

不想當原住民的原住民

物件_三原色.PNG
DSC07659.JPG

Pitiro Akiyok

回部落會被比較,這件事讓我壓力很大

—  Name, Title

就算回家了,我也只是外面來的人

部落

物件_三原色.PNG
孟真半身全身_210625_edited.jpg

Lanna Kawtay

如果沒改姓氏,

我可能永遠不知道我媽媽是原住民

131146837_2746430222341003_8644574440568

​募資 | 設計 | 網頁工程

孫佳瑜

131409724_2746425489008143_3127903396596

策展人 | 參展人

曾彼得

131348788_2746430539007638_7129112584425

設計 | 行銷 | 網頁美術

林馨美

131382409_2746428772341148_8118383868089

執行製作 | 責任編輯

王妙禎

131154663_2746429589007733_2764874925634

影像 | 網頁工程

張永騰

執行製作

執行製作 | 參展人

131136354_2746428145674544_6755529125476

徐孟真

131307116_2746429199007772_6544155366105

田調 | 公關

林宜潔

131123423_2746429859007706_1649431716675

設計 | 行銷 | 網頁美術

陳庭榆

都原身分認同困境

都原身分認同困境Ⅰ

一半一半,他們說我不是純的原住民

他是原住民嗎
他是一半

當這些話說出口的同時,老實說大多數的心態是看不起。連原住民都會歧視原住民了,連原住民都不太了解原住民了,何況在公眾前高喊著「為什麼他可以加分」、「為什麼他可以領補助」、「住都市的原住民跟漢人有什麼不一樣」的那群人。

原漢家庭出生的Lanna,即使在戶籍謄本上註記著原住民身分,成長過程卻不斷困惑,自己到底是不是一個真正的原住民。

「同時擁有兩種身分,讓我一開始很痛苦,內心感到很複雜,不知道自己該選擇學習哪邊的文化,我是阿美族,應該學習阿美族的文化;我是漢人,應該學習漢人的文化。我每天都在這個輪迴裡打轉,甚至想過放棄原住民的身分,因為這樣或許就不會那麼累了。不過現在,已經不會有這樣身分認同的混亂了,以前很在乎自己的血統只有各一半,也會急於追求『去當個原住民』,但兩個都是很珍貴的文化啊,我應該兩個都去學習,而不是選擇放棄。」

孟真 (3)_edited.png

「我沒有辦法選擇我出生在哪一個家庭,或是我爸爸媽媽是誰,可是我可以決定自己要做的事情」

一半和一半,就是完整的你阿。

都原身分認同困境Ⅱ

我沒有辦法經由生活學習到文化,反而是為了學習文化而讓我的生活配合它

Pitiro從小就認知到自己是阿美族,具有社會大眾所說的族群認同,成長的過程卻鮮少有機會接觸到文化相關的事務。回部落時,長輩們用族語交談,但離開部落後,爸媽就不再用族語對話,也不會特別教導,久而久之,阿美族的語言可以說是完全脫離了他的生活。

Pitiro以學語言做舉例,他想學族語,但當準備應徵工作時,就會思考是不是應該先把英文學好。對於現世代的許多都市原住民青年來說,文化和生活分開了,沒有辦法經由生活學習到文化,反而是為了學習文化而讓生活配合它。

「現實生活會有太多現實的事情讓我不得不變得很現實」

「現在的我老實說活不出文化,所以我決定要先努力找到它,再把它活出來。」

都原身分認同困境Ⅲ

我在回家的路上了,卻不敢往自己的部落走

Ljavaus大學時期致力參加各大原住民相關的活動、講座,其中一次的部落參訪,她發現部落裡除了長輩們在好好生活之外,也有不少年輕人為部落努力付出,這次經驗讓她開始思考自己能為部落做些什麼,漸漸試著將想法付諸於行動。

「我能理解部落的人的排外心態是什麼,畢竟我也才剛回去,他們對我不熟悉,本來就會把我當作外人,但是老實說還是有點難過,真心希望有天我能被部落的人認同,而不是在被當作外面的人。」

在現在的世代認識族群文化的方式轉變了,我們不一定住在原鄉,不只口傳、生活,住在都市的我們,查網路資料、參與營隊、講座,認識朋友,試著紀錄文化,努力抓住未曾有機會碰觸的一切。是好是壞我們並不曉得,卻總是向著一個方向前進,家的方向,也是心的方向。

「就慢慢來吧,這種事情是不能夠強迫的。」

為何要去思考,怎麼樣才能成為真正的原住民?
 

不是原住民的朋友,可能很難同理這樣的心理狀態,原住民就是原住民,居然還要分城鄉?但這其實不單單是區域因素造成,更多是因為我們各自的生活脈絡影響,當我們沒辦法處理好現在這個世代所累積的創傷,這些不理解將會延續到下個世代。

對我們來說?
 

對於住在原鄉的原住民來說,關於文化的一切都發生的很自然,族語、祭儀文化、部落人際相處,其實都不需刻意的去經營、保存,理所當然不會對自我族群文化產生困惑,但當我們離開了原鄉,這些對我們來說都變得遙遠,生活中不再存在這些,社會體制之下,更急迫的似乎是去學習其他語言、技能,回到住處也不大會有碰觸文化的機會,久而久之,族群認同,就消失了。

對於住在原鄉的原住民來說,關於文化的一切都發生的很自然,族語、祭儀文化、部落人際相處,其實都不需刻意的去經營、保存,理所當然不會對自我族群文化產生困惑,但當我們離開了原鄉,這些對我們來說都變得遙遠,生活中不再存在這些,社會體制之下,更急迫的似乎是去學習其他語言、技能,回到住處也不大會有碰觸文化的機會,久而久之,族群認同,就消失了。

唯一確定的是,此時此刻,身為都市原住民的我們依然在思考,身為原住民應當承擔哪些責任和義務,該如何認識和傳承。(欸!很難)

 

不過也可能是想太多,或是想太少啦哈哈哈。

原住民一定得回到原鄉生活?

誰說的。(會不會太兇哈哈哈)

是別人告訴你,還是你自己告訴自己。

大家都想家,想回到文化根源的那個地方,但你不能完全否認,不在家,依然能透過一些支持和行動為部落付出。

都市原住民很土?

更精準的說法是,我們一開始都不知道怎麼和一群原住民相處。

                        Ljavaus談到一開始讀原專班讓她很不適應

          我高中前兩年都在適應如何跟部落青年相處、如何當原住民。

 因為第一次全班有七八成是從部落來的原住民,都市原住民在班級裡面顯得很突兀,想要聊天卻不知道聊什麼,只能在旁邊跟著笑。

截圖 2021-06-20 16.47.02.png

當別人問Lanna是哪裡的人,她會說自己是隆昌的人,但是當大家問隆昌有什麼?她什麼都說不出來。所以想藉由回部落,認識還住在部落的親戚,或許可以一步步更了解自己的文化,「還記得我這次回隆昌,看到文健站有養牛,我超驚訝的,不過聽說那隻牛從小被養到大,對於住在部落裡的人來說看到牛都是習以為常的事情,可是對我來說卻那麼的特別。(這時就會有人吐槽說,你好土哦)

 

因為生活脈絡不同,很多時候都原的行為、感受,會被認為很土,因為不曾接觸過,所以許多事情對於都市原住民來說陌生、特別,只是有些時刻,連我們也覺得自己土到不行,但,我們也沒辦法。థ౪థ

 

如果不知道很土是什麼意思的話,簡單來說,就是很土。(哈哈哈好難下註釋這個詞)
好啦很土就有一點像,你今天被同樣在台灣長大的朋友問:「有沒有吃過滷肉飯?」,或對方驚嘆「天啊你喝過珍奶,好好哦!」,此時你的感受,就覺得對方很土。(舉例都是吃的不好意思)

 

文健站:文化健康站,原住民長者的第二個家,似部落的關懷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