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不是一則報導,也不是一篇論文,這是屬於我們的生命故事,
同時可能是很多人的心聲和情感投射之處。
故事看完不一定找得到你所追求的答案,
但這一次的發聲,我們相信自己和這個社會,不會一無所獲。
如果說回到部落生活是Ljavaus、Pitiro、Lanna未來期望的方向,
相信也有很多人一樣,現在離開了家鄉,在外打拼而不是打混,
請不要輕易放棄。
雖然會走走停停,但我們不會隨意離開這趟旅程,
現在要繼續往前了,你要一起嗎?(齁唷你自己決定啦)




都原身分認同困境



「一半和一半,就是完整的你啊。」
「現在的我老實說活不出文化,
所以我決定要先努力找到它,再把它活出來。」
「就慢慢來吧,這種事情是不能夠強迫的。」
Q & A
為何要去思考,
怎麼樣才能成為
真正的原住民?
不是原住民的朋友,
可能很難同理這樣的心理狀態,
原住民就是原住民,居然還要分城鄉?
但這其實不單單是區域因素造成,
更多是因為我們各自的生活脈絡影響,
當我們沒辦法處理好
現在這個世代所累積的創傷,
這些不理解將會延續到下個世代。
原住民一定得
回到原鄉生活?
誰說的。(會不會太兇哈哈哈)
是別人告訴你,還是你自己告訴自己?
大家都想家,
想回到文化根源的那個地方,
但你不能完全否認,不在家,
依然能透過一些支持和行動為部落付出。
怎麼會有
自我族群認同感
的問題?
對於住在原鄉的原住民來說,
關於文化的一切都發生的很自然,
族語、祭儀文化、部落人際相處,
其實都不需刻意的去經營、保存,
理所當然不會對自我族群文化產生困惑。
但當我們離開了原鄉,
這些對我們來說都變得遙遠,
生活中不再存在這些,社會體制之下,
更急迫的似乎是去學習其他語言、技能,
回到住處也不大會有碰觸文化的機會,
久而久之,族群認同,就消失了。
唯一確定的是,此時此刻,
身為都市原住民的我們依然在思考,
身為原住民應當承擔哪些責任和義務,
該如何認識和傳承。(欸!很難)
不過也可能是想太多,或是想太少啦哈哈哈。
Lanna 的經歷
當別人問Lanna是哪裡的人,她會說自己是隆昌的人,
但是當大家問隆昌有什麼?她什麼都說不出來。
所以想藉由回部落,認識還住在部落的親戚,
或許可以一步步更了解自己的文化,
「還記得我這次回隆昌,
看到*文健站有養牛,我超驚訝的,
不過聽說那隻牛從小被養到大,
對於住在部落裡的人來說看到牛都是習以為常的事情,
可是對我來說卻那麼的特別」。
(這時就會有人吐槽說,你好土哦)
*文健站:文化健康站,原住民長者的第二個家,似部落的關懷據點